当前位置: 首页 > 健身知识 >

爬行锻炼能否健身(“爬行运动”火出圈,真的有用吗?有什么禁忌?)

最近,“爬行运动”突然就火了!

你一定在微信群见过这样的:

或者在小区里还见过这样的:

据说,这是一种“正在逐步流行起来”的健身方式,上至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下至刚开始集体生活的大学生,都乐此不疲。

那么,这种“爬行运动”真的能起到锻炼的作用吗?它会不会带来伤害,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爬行运动是否有道理?

首先,爬行运动确实是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

据说,早在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中,就包含“爬行运动”。不过,华佗当年创编的“五禽戏”到底是怎样的,并无明确的证据可考。

对于成年人而言,爬行作为一种“返序运动”,它一直以来都是体育领域的一种重要的锻炼方法。近些年,国内外也有一些关于爬行运动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研究,爬行运动具有以下作用:

增加腰腹力量和躯干稳定性。相比与站立运动,爬行过程中,我们的腰椎失去了纵向骨性承载的功能,脊柱周围的肌肉需要更多的用力来保证腰椎的稳定,所以爬行可以强化脊柱周围肌肉的力量。同时,由于重力作用,爬行时腹腔内脏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垂,这样就需要腹部的肌肉更多地用力。除此之外,在爬行过程中,脊柱的运动幅度也会更大,相比直立运动爬行对脊柱稳定性有更强的训练效果。

在竞技体育中,爬行运动被广泛应用于腰腹区训练,在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加强颈部肌肉力量。相比直立状态,爬行时,头颈的长轴从竖直方向变成了水平方向,运动中就需要更多颈部后面肌肉用力,来维持抬头的姿态。适当的爬行对颈椎后方肌肉有着显著的锻炼效果。锻炼颈椎的力量和稳定性有助于缓解肩颈不适,它也是颈椎康复中的常用训练动作。

增加肩膀和上肢力量。有学者对爬行训练前后的上肢力量进行了测量,发现爬行训练后上肢力量会有显著提高。除此之外,爬行还能增加肩胛骨周围的力量,这部分力量是日常生活中少有练习到的。长期的对着屏幕办公和娱乐会导致肩胛骨向前移位,长此以往会形成不良体态,也会造成肩关节损伤。

调整呼吸功能。爬行时,由于上肢用力,胸廓处于被部分束缚的状态,运动者会更倾向于使用腹式用力的方式来进行呼吸。这种腹式呼吸的换气模式相比胸式呼吸会有更高的呼吸效率,能够增加呼吸功能改善心肺功能。

改善协调性训练。爬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步态,需要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对于婴幼儿,爬行动作的出现是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性节点。练习爬行可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开发智力潜能,对加强大脑控制眼部和四肢协调的神经发育大有裨益。爬行训练是婴幼儿康复训练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青少年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

如何正确做爬行运动?

爬行运动虽然很好,但想要发挥这种健身运动的作用,我们还是要掌握正确的运动要领

注意调整姿态。一般而言,我们说的爬行是指婴幼儿步行前的手膝爬行姿势。对于这个爬行姿态而言,我们的爬行起始位需要肘关节基本伸直,上肢垂直于地面,髋关节屈曲90度,膝关节屈曲90度。同时,手掌撑地时,虎口指向前进方向。最重要的是,脊柱尽量平行于地面,头部抬起,避免驼背和塌腰的姿势。同时,需要在爬行的时候尽量稳定腰椎避免腰部上下起伏和大幅度摇摆

均匀呼吸。爬行时,避免憋气,需要进行均匀的腹式呼吸。如果不熟悉这种呼吸方式,需要先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否则在增加运动强度和爬行速度之后,会产生呼吸问题。训练方法是,面朝上躺下,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吸气的时候肚子鼓起来,腰腹部收紧,呼气的时候肚子塌陷,感受肚子随呼吸起伏。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爬行难度。除了婴儿爬行,体育中还会用高位爬行——膝盖不着地的爬行。常见的有蜘蛛爬,鳄鱼爬,熊爬等。一般而言,身体的运动幅度越大难度越大,爬行需要的上肢和下肢力量就更多,爬行中消耗的能量就更多。比如,鳄鱼爬时,膝盖不着地,身体离地高度非常底,在爬行时手脚需要用力支撑,同时躯干稳定肌肉的用力程度可以达到婴儿爬的数倍。

爬行的速度循序渐进。爬行的速度越快,需要越强的躯干力量和协调性,在刚开始练习爬行的时候,切不可比快,否则容易发生肩部损伤。

增加趣味性。可以在爬行中增加游戏,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增加小球、栏架、训练圈等小道具。

爬行运动的注意事项

除了以上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些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

佩戴手套和护膝。爬行时,手掌和膝盖前方反复和地面接触,承担者身体的重力。如果经常练习,可以佩戴手套减压,手套选择手掌部有支撑的款式,骑行手套是不错的选择。需要佩戴护膝进行训练,避免膝盖前方的摩擦,同时减少对膝盖韧带的冲击。有一种情况,特别需要注意。有些朋友膝盖下方的胫骨结节(粗隆)很突出,这类朋友在膝盖着地爬行时,地面的应力会对膝关节内部的后十字韧带有持续的冲击,容易造成膝关节后十字韧带损伤。避免在硬地面上进行爬行,最好在草地上进行爬行。

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人群慎用。爬行时,头颈和上肢肌肉用力,造成血管外周阻力加大,再加上有些朋友上下肢力量不足,会出现憋气的情况,极易导致血压升高。同时,爬行时,应当尽量把头部高于胸廓,避免颅脑血压过高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其他不适合的人群,如:骨质疏松人群、有出血倾向人群、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等。

爬行训练应在开阔、空旷、无遮挡的场地进行。避免场地环中的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的运动伤害。

相关文章
  • 夏天多汗,如何补水?

    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但是出汗过多会导致身体失水,因此夏季补水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夏季出汗后如何正确补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汗液的成分要想知道如何正确的补充水分,首先,我们要知道汗液从我们的身体里带走了什么?我们的汗液中,98-99%是水分,剩余的则是尿素、乳酸、脂肪酸以及更重要的

  • 夏天跑步,“补水”为重中之重

    在炎热的夏季跑步,出汗量倍增,比其它季节更容易发生脱水现象。出汗量受运动持续强度和时间、气温、湿度、人体的适应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炎热环境中,一次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的失水量可达1-3公斤,同时伴随着电解质流失。所以夏季跑步,水和电解质的合理供给是保证训练效果和训练安全的关键。脱水如何影响运动能力:

  • 跑者夏日补水不完全指南

    ► 夏日傍晚,当你刷了1个小时操场,上称看一下体重,发现比跑步前轻了2斤!别太高兴,减去的不是脂肪,而是水分。如果你从称上下来还能生龙活虎,那你可能是骆驼型跑者。这类跑者很耐渴,对补水的需求比较低。与此相反的叫做水牛型跑者,不喝水挨不过20分钟。大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如果你计划在夏天跑个步,这份跑者

  • 夏季大量出汗怎么合理补水?

    夏季运动出汗过多的时候最好喝些淡盐水,人体在出汗过程中汗液里面主要含有氯化钠,还有钾离子的成分。如果大量出汗这些盐类电解质可以较多的丢失,所以有必要通过喝水来补充。如果是纯的白开水,电解质可能不能得到补充,所以要喝淡淡的盐水,如果含有钾的成分可能更好,一些功能性的饮料是同时含有钠和钾的,这个可以饮用

  • 1天8杯水,1个月会发生什么变化?(附专业跑者补水法则)

    我们每天都需要从食物和饮用水中获取水分,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一天要喝 1500~1700 毫升水,按照一杯水 200 毫升算,大概就是八杯。对于跑步运动的人群来说,特别在天气炎热的春夏,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水分。但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完成这个任务?工作太忙,忘记了;水没味道,不喜欢;这会不渴,一会再说。

  • 户外运动补水最强攻略

    在炎热的夏天,身体内的水分流失非常快。在户外进行运动,不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脱水现象的发生。而补水过量也会有生命危险。那么,如何科学系统地补水呢?户外运动后,出了一身汗,是不是拿起水杯咕咚咕咚就把一杯水喝完了?你以为这是给身体补水?其实快速大量地喝白开水会给身体造成脱水。也就是常说的水中毒;什么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