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健身的人见面打招呼,总少不了几句寒暄:“你块儿这么好,练了几年了?”有时候你得到的答案或许会让你沮丧,一个训练半年的新手在运动表现或者肌肉围度上,都有可能轻松秒杀你,这是什么原因?

(一)高效,从量化健身开始
相信这是很多健身者的常态:带上运动包来到健身房,看见哪个器械没人就赶紧占位,挨个把全身部位都操练一番,练后也从不拉伸,接着冲个淋浴换衣服走人回家。

然后傻傻地认为,这样坚持下去总会迎来自己身材改变的某一天。直到练习了一两年后,才发现不仅在重量上毫无进步,身材更是没有肉眼可见的变化。于是,弃疗便成了理所应当的心理状态。

实际上,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系统的计划,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持续的刺激。而两者归于一点,其实便在于量化健身,准确来说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训练量、二是训练强度
为什么说这两点是核心?因为所有为提升运动表现、改善外在形体所作训练的目的,都是使身体通过塞利刺激模型中的第1阶段和第2阶段,提供租后的训练刺激来引发身体的适应状态,同时又要尽力避免训练第3阶段——力竭的发生。
(二)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训练量很好理解,在力量训练中,它体现为你一次或一组的训练中所承受的总重量,即:单次重量×重复次数=训练量
实际上,在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加上另外一个常用的指标,即组数。所以这个训练量就变成了:单次重量×重复次数×动作组数=训练量

而训练强度,则是指训练时单次所使用的重量。由1RM的百分比而定。例如,1RM的60%算是“低”强度,1RM的80%算是“高”强度。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深蹲训练过程中,设定1RM的重量是100kg。用杠铃深蹲形式做了单次强度为50%RM、每组10次、共计5组的训练,那么此次训练量就很清晰:
即5×10×100×50%=2500kg
(三)量化训练的好处
为什么我们需要如此清晰地了解并记录自己的训练量?原因很简单,我们从科学文献中得知,训练量和增肌有关,而且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说训练量越高越好。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训练量会不同地影响到身体的恢复能力,它还会不同地刺激身体增长系统。

正因为如此,力量训练计划中你需要兼顾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控制,达到比较好的平衡点。而一旦某一方面失衡,就极有可能体会分别由两者引起的“过度训练”。
比如有一种极端的训练风格,“要么放弃,要么选择大重量”,会导致基于训练强度上的过度训练;而另一种风格“每次需练至力竭”,则可能导致基于训练量的过度训练。

理解这两种变量刺激下的恢复速率也同样重要,毕竟由训练量引发的过度训练,主要影响肌肉细胞的收缩组件和代谢系统;而由训练强度引发的过度训练,则主要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其与肌肉系统的交互作用。

结语:如果想取得更大的突破,毫无疑问你需要在了解自己力量水平的前提下,为自己的每次训练提供一个可以量化的参数,随时调整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而后你想要的一切就可以交给时间来慢慢发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