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身知识 >

深蹲如何呼吸?都是干货 !

在训练中使用何种呼吸模式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人会认为“下蹲时吸气,起身时呼气”是在做一组深蹲的过程中降低血压峰值的好方法,并能降低训练过程中脑血管发生意外的概率。这样的建议其实是对相关机理的误解,夸大了与运动相关的脑血管疾病(实际上非常罕见)的发病概率,却低估了一种非常常见的骨科疾病的发病概率。如果我们停止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我们理应来理解深蹲中瓦式呼吸法的运用。瓦式呼吸法指的是举重者屏住呼吸、封闭声门,同时用腹部和胸部肌肉对腹腔施加压力的方法。

如果你的汽车在十字路口没油了,那你不得不首先把车推到路边,不然你就会被车撞死。你会打开车门,肩膀靠在门框上,深吸一口气,然后推汽车。除非为了快速吸另一口气,你大概不会呼气,直到人和车都离开了路面。再说明白一点儿,你甚至不会去想这些,因为我们的祖先花了几百万年来推动重物,而这教会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推重物时的正确呼吸方式。你也许会发现,你在发力的时候会发出咕噜声——一种由于声门处的气道受到明显压制而发出的声音。这种压制产生了类似于部分呼气法中的气压上升。这也许类似于武术中的“咿呀”——一种在瞬间集中力量并释放惊人打击力的发声方式。

吸气的时候你的膈肌收缩,胸腔的体积会增加。随着空气流进扩张的肺部,胸腔内外的压力达到平衡。当你强制屏住呼吸并绷紧躯干肌肉的时候,你会在身体内外建立一个压力差。当肌肉收缩的强度增大的时候,压力也会显著增加。因为胸腔和腹腔之间只有膈肌分隔,所以腹腔的压力也会增加。脊柱在背部肌肉的作用下被保持在正确的位置。

通过根本不可压缩的腹腔,静态压力传递到了脊柱上,使脊柱的正确位置得以巩固(图1)。因此,你的腹腔和胸腔中的压力会从前侧和两侧传递到脊柱上。这时,竖脊肌,会从后侧向脊柱施加压力。当你屏住一大口气的时候,胸腔中的压力增加了,腹直肌和腹斜肌的紧绷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压力。对脊柱的支撑就这样被建立起来,就像一个刚性的柱体那样围住了脊柱。举重腰带增强了这种效果,它的主要功能是从前侧和两侧支撑这个柱体,而不是从后侧施加压力。

图1

在负重时,肺部(胸腔内部)的压力增加、腹部肌肉收缩导致腹腔内部压力增加和竖脊肌收缩一起产生了稳定脊柱的综合效果。瓦式呼吸法增强了举重者产生这种压力以及稳定性的能力。在使用大重量时,呼气使人不能形成足够的内部压力来稳定脊柱。最好在举起大重量的时候屏住一大口气。

传统观念认为,胸腔和腹腔的这种压力也会作用于躯干中的心血管系统,这种压力的增加会通过血管被传递到头部,并可能导致脑血管意外,比如中风或脑动脉瘤破裂。

但是,这种假定忽视了几个事实。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横跨一个隔膜的压力会破坏隔膜的话,就必须存在一个压力差,也就是隔膜两侧的压力是不同的。否则隔膜是不可能破裂的。当我们在举起重量、使用瓦式呼吸法的时候,整个系统的压力同步升高了,任何分界处都不存在压力差。沿颈部血管向上进入头部动脉中的压力与椎管中作用于脑脊液的压力是一样的。这种液体由下而上通过头骨中的硬膜下腔,并向整个脑室系统传递压力,平衡了血液-大脑交界面的心血管压力,详细论述可参考海科斯基( Hagkowsky )等人在2003年发表在《运动与锻炼的医学与科学》(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的内容(图2)。

图2

脑血管压力确实会随着血管张力和瓦式呼吸法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但是,血管破裂的风险由于压力沿椎管中的脑脊液柱向上传递至脑室,从而使压力得到了同步的增加而缓解,并且椎管中的压力与血管中的压力是一样的。头骨限制了这两种压力,并且稳定了血管结构,而不是使它们更容易破裂。

传统的想法也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头骨实际上是一个压力容器,像一个丙烷罐一样,能够承受很高的压力。想象一下,把一只气球塞进一个玻璃瓶中, 并试着把气球吹大并使之爆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能够使瓶子同步炸裂。压力容器阻止了气球和瓶子之间压力差的产生。头骨中跨膜的压力在骨骼容器的承受范围之内,后者能够控制并防止压力的变化。而压力变化是脑血管意外疾病中内层膜破坏所必需的。因此在颅骨内部所有跨结构的压力都会保持相同,除非你呼气。

传统的认识还忽视了一个事实——作为一种血管壁缺陷,脑动脉瘤与基因有关,在极罕见的情况下也与疾病(比如三期梅毒) 有关——后者在血管壁上造成了慢性炎症。人们身上出现脑动脉瘤不是因为他们进行了举重训练,这样的人在用杠铃训练时动脉瘤破裂的概率,与他在自家前院散步时的概率几乎是一样的。

现在,让我们用一些实际的证据,来帮助我们判断在使用杠铃锻炼时正确的呼吸是怎样的。比较一下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实际概率和骨科伤病的概率,我们有充分证据证明骨科伤病的发生风险更大。里瑟尔在1990年对参加所有运动项目的初高中运动员进行的学术研究中发现,7.6%的运动员遭遇过伤病,不得不停止训练长达7天。所有原因造成的受伤概率达到每年0.082次伤病。74%的伤病就是扭伤和拉伤,并且所有伤病中的59%被归类为背部伤病。

相比之下,2004年脑血管意外的死亡率是美国全体人口( 2004年的总人口为2.93亿)的0.000512 (共150,074 人),脑血管意外的存活率是0.00305(895,000)。所以,即便我们只考虑少数从事专业训练的特定人群中骨科伤病发生的概率,与整个美国人口中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概率相比,骨科伤病的常见度仍然是脑血管意外的存活率的27倍。而运动中伤到背部的可能性是死于脑血管意外(即使你不运动)的94倍。

实际上的差距更为巨大,因为与普通人群相比,运动员患有遗传性脑血管问题的可能性更小。我们没有在举重室中的训练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实际数据,因为这种事情是非常罕见的,以至于在统计学上可以忽略不计。自从杠铃被发明以来,与杠铃训练有关的中风事故比每年淹死在装有5加仑( 19升)水的水桶里的人更少。

当我们在举重或用力推的时候,由前侧胸腔-腹腔压力提供的对脊柱的支持,就是我们很自然地使用瓦式呼吸法的理由。当战斗机飞行员在特技飞行中处于高重力加速度状况时,他们会使用瓦式呼吸法。增强的支持力可以保持血管通路的畅通,为大脑供应足够的血液,从而在短暂的高重力加速度的情况下,使飞行员能够保持知觉。否则的话血液向大脑的传输会中断,这会导致飞行员暂时丧失意识。处于沉重的杠铃之下的举重者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举重者的背部必须得到支持,这样当你的背上压着405磅( 183.7千克)重的杠铃、血液从心脏的泵出变得很困难时,由瓦式呼吸法提供的血压增量才能保持血液向大脑的供应。

最重要的是,没有人不经过足够的训练就能够扛着405磅( 183.7千克)重的杠铃做深蹲。就像身体中的其他组织和系统一样,心血管系统也会适应阻力训练,这种适应随着力量的增长而产生。任何能够用大重量做极限深蹲的人已经通过所有必要的方式来适应这一点了。没有哪一位举重者会在硬拉800磅(362.9千克)的同时呼气的。对任何一位训练者来说——当然也包括任何一位运动员——遵从“下蹲时吸气,起身时呼气”的建议实际上更可能导致骨科伤病,而不是预防中风。

实际上,在进行最大负重的练习之前,你都会尽量地深吸一口气并屏住呼吸——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在使用轻重量训练的时候,你就要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这样当负重增加时,这种模式已经被很好地建立起来——成了你的一种习惯。与瓦式呼吸法可能导致的问题相比,它避免了很多的问题。在举重室中,这是一个必要并且重要的技术。

相关文章
  • 女跑者切记,跑完步不能立即洗澡

    还是要说关于跑步安全的事情,因为这对于我们跑者来说,是跑步要注意的最基本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跑者有侥幸心理或者是没有意识,最终酿成了惨剧。我们一直强调,晨跑的效果要比夜跑好,尤其是想通过跑步实现减肥的人,更应该去晨跑,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跑步高手也会尽量把跑步的时间放在早上,毕竟晚上我们拖着疲惫的

  • 早上晨跑完洗澡有讲究,多久洗合适?快来看看

    早起跑步好像很健康?但里面门道可不少!特别是跑完步要不要马上洗澡,这可是让我们这些喜欢运动的人纠结不已。今儿咱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跑完步立马洗澡究竟是享受还是冒险。晨跑后立即洗澡,是禁忌还是误区?别急着跑步后就冲澡不太对。我们运动时身体热乎,血液跑得嗖嗖的,汗也出得特多,毛孔都开得老大。这时候再来

  • 跑步时出汗越多,脂肪消耗就越多吗?

    “流汗是脂肪燃烧的眼泪”相信这句话曾经使很多运动减脂的人倍受激励,然而事实却要让大家失望了-------并不是运动时流汗越多,脂肪消耗得就越多。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只要搞清楚两个问题就可以了:第一,减掉的体内脂肪去了哪里?体内的脂肪氧化代谢会产生能量供身体消耗,最终的代谢产物84%为二氧化碳,通过呼

  • 跑步中抽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抽筋是跑马拉松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人认为抽筋是因为肌肉力量不足,有人认为是电解质流失造成的,都只是片面的理解。比如,如果你跑10公里就抽筋了,那不会是因为电解质缺乏导致的,绝大部分抽筋应该与电解质无关。跑马拉松的强度会超过有氧跑的强度,当人体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糖原的代谢会形成乳酸,乳酸会被再次代

  • 不是运动越多瘦得越快,过量运动反而不利于减脂

    在这个追求健康和美丽的时代,减脂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门话题。运动无疑是减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你是否发现,有的人运动量很大,但却瘦得很慢?其实,这都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过量运动!一、运动与减脂:有量才有质,不可过量01.减脂的核心在于热量摄入需<消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减脂的核心其

  • 营养恢复可消除长跑中的运动性疲劳,你知道?

    长跑项目的特点就是强度小 ,持续时间长,能量消耗大,在训练及比赛中极易产生疲劳,所以营养及时合理的补充就对体能的恢复变得极为重要,就疲劳的产生及营养的补充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长跑运动训练质量及运动水平。 随着科技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作用的不断加深对于运动员的恢复的科技手段也不断的变化,营养这一环节也一